首页 经验文章正文

雄村房产(根据各具特色的民居)

经验 2024年01月01日 06:41 809 admin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京四合院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

农家院落---民居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因为没有房子,就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既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编辑本段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安徽古民居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窑洞,在窑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结构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顶。正房屋顶是平顶,一般在两侧砌砖梯可登上,在屋顶上有的还建有照壁式风水楼。也有的在窑洞上再建一层木结构双坡顶的楼房。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院子里地面均用砖满铺,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有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当时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安徽民居

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不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客家民居

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防范盗匪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就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其用途十分统一,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故居等。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客家土楼

八卦布局图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由于害怕有盗贼和当地人的排挤,才建成了营垒式住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因此傣族竹楼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 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间的 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 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 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 (左边 ), 儿媳住小里头 ( 右边 ) .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 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歙县国际汽车城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皖南古村落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

黄成林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近些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古村落旅游蓬勃发展,以江苏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递,浙江乌镇、西镇,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张谷英村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已经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游目的地。

皖南旅游区是安徽七大旅游区中最重要的旅游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三市,虽然其面积仅占安徽的22.2%,人口占安徽的9.1%,但其旅游接待要占全省的25%左右,旅游收入要占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游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工业经济不发达,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过去的经济目的转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目的,种植业因山多平地少受到限制,发展以古村落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民生活和居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皖南旅游区古村落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开发古村落旅游地近20处,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徽州区、绩溪县、旌德县、祁门县(表1)。从旅游资源影响力来看,皖南旅游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以黄山、太平湖、新安江为主体的山水风光,其次是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景观,第三是以九华山佛教文化、齐云山道教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观。但是,按旅游目的地数量,古村落已经成为皖南旅游区山水之外第二大类旅游目的地;按旅游接待规模,古村落已成为皖南旅游区仅次于山水观光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和超过宗教文化旅游地的第一大文化旅游目的地;按旅游品牌影响力,皖南古村落旅游已经成为安徽第二张王牌旅游产品。

表1 皖南主要古村落旅游地基本情况

村名 代表性资源品质特征及名称 营销主题形象 公路里程(km)

宏村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宏村 世界文化遗产 至屯溪65,至黄山55

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 至屯溪55,至黄山37

南屏 祠堂群,《菊豆》等**外景地 至屯溪62,至黄山52

关麓 联幢民居群 至屯溪63,至黄山55

历溪 水口园林、祠堂、目连戏、陵园、悬棺葬 至屯溪105,至黄山150

江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溥公祠、父子进士坊 伟人故里,千年古村 至黄山50

唐模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唐模村 中国江南园林的故乡 至屯溪28,至黄山61

呈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罗东舒祠 至屯溪32,至黄山55

潜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 至屯溪24,至黄山57

棠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 至屯溪27,至黄山77

蜀源 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井 养生休闲 至屯溪32,至黄山65

渔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 徽商之源 至屯溪32,至黄山80

一、开发条件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皖南古村落是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来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皖南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体性、民居的艺术性、建筑的历史性、景观的独特性,早已为专家学者所认同,为影视界作为影视的外景地。

皖南是徽商的发源地。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10大商帮之一,形成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兴盛于明嘉靖至清嘉庆年间,衰落于清末。皖南也是我国清代最鼎盛的三大学术中心之一[1],读书入仕博取功名厚禄者为数很多。如清代,仅徽州(大体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黟县、歙县、徽州区、屯溪区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就考取进士516人,其中状元18人,略次于苏州,居全国第二,若以县计,休宁县状元13人,居全国第一[2],由此还出现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同胞翰林”、“同胞状元”等佳仕途奇迹。由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受“聚族而居”、“叶落归根”、“荣归故里”及风水说的影响,这些因经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家乡大兴土木,“遍察山水形胜”,辟基拓产,营造鳞次栉比且十分讲究的民居,并且资助家族修建祠堂、水口园林、书院、牌坊等公用设施和纪念性建筑。由于民居乃至整个村落建筑质量非常高,虽然年代久远,这些古村落还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纷纷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皖南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园林、牌坊、祠堂、学堂、民居、古桥、古井等景观单元组成。

水口园林位于村落流水出口之处(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导向、观赏、界定、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类似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公园,主要由古树名木、小桥流水、风雨亭、魁星楼、石质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筑等部分组成。游人尚未进村,即被水口园林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所折服:“随山采形,就水取势,隐僻清奇,闲雅质朴,巧如因借,无中生有”,与苏州、扬州园林明显不同。

几乎皖南每个古村落都有牌坊,一个村落多座牌坊并非鲜见。如歙县棠樾村有7座牌坊,稠墅有4座牌坊,高约10m的石质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龙凤牌上或“圣旨”,或“恩荣”,或“敕建”,无声地记载着村落的辉煌、坊主的荣耀、家族的光荣,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虽然不少牌坊饱含着封建礼教牺牲品——妇女的斑斑血泪,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将建筑造型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匾额、楹联、书法于一身,有的古村落还数座牌坊成群分布,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用于祭宗祀祖、正规教化、族长议事之所的祠堂,宽通面大进深,雕梁画栋,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面结构蕴涵着吉祥,室内陈设充满着儒雅。由于建筑是古村落的主体,因此作为装饰构件的木雕、砖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个雕件都寄托着主人的心愿或期盼。明清时期,皖南盛行风水说,以致每个村落、每幢民居在选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态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盘形,或龙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趋吉、景观、宗教、宗族和环境意象[3]。

皖南古村落的历史一般在1000年左右,鼎盛时期千人之村不在少数,村落中现存古建筑最早为明代。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我国元代及以前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常罕见,明清两代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也非常少。在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西递–宏村是唯一的古村落类世界遗产。在我国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古村落的只有20处,皖南的西递、宏村、呈坎、潜口、查济均属其中。千年古村实质上是明清时期皖南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见证,是凝固的史书或“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科学价值,特别反映在聚落规划、村落防火、人居环境、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等方面[4]。如传统古村落通常是“滚雪球”式的发展,即随着村庄的扩大,道路、水系无序状态非常突出,而皖南不少古村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划性,道路纵横有序,水系来去有常。从文化生态角度看,皖南古村落与皖南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从文化景观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观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从文化整合角度看,皖南古村落是徽商经济实力和徽人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

由于皖南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非常高,以致有的古村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西递–宏村;有的古村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西递、宏村、呈坎、潜口、查济;有的古村落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唐模、许村、湖村、陈村等;更多的是古村落的某一建筑物被列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皖南古村落以文化景观为主,与皖南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二)优美的自然环境

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交错分布。总体上,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远山近村,粉墙黛瓦,蓝天白云,白墙黑窗,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5]。

(三)较好的市场区位

皖南是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区和资源型旅游地,拥有世界遗产项目2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4A级旅游地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处。旅游资源高度富集,有利于形成景观群以吸引旅游者。游人以皖南为旅游目的地可选景点多,单点交通成本低,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三大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皖南最大的客源地。虽然皖南临近长江三角洲,由于客源地本身的古村落(如同里、乌镇、朱家角等)的“截流”作用和替代性竞争,仅凭皖南古村落难以成为皖南中远程国内市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但是,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大都拱卫在皖南旅游区最具有市场引力的黄山周围,或者临近皖南最主要的游客集散地屯溪,或者位于游人进出黄山必经干线公路旁,这是皖南古村落发展旅游最主要的区位优势。如“伟人故里,千年古村”江村位于距南京、芜湖至黄山必经的主干公路205国道1km处,渔梁、雄村、棠樾位于杭州至黄山必经的主干公路104省道附近,潜口、唐模、呈坎地处屯溪经或岩寺至黄山主干公路205国道旁。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虽不位居旅游者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地,但本身有便捷的公路与黄山、屯溪相通。大体上,按照时间距离计算,除了龙川、湖村、历溪古村落以外,其他已经开发的古村落旅游地距黄山均在1~1.5小时车程以内,符合旅游者理想的旅行/游览时间比要求。

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期,黄山、屯溪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了机会市场,古村落旅游地以黄山、屯溪为依托,“借客出海”。今天,黄山依然是皖南旅游区中远程市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至少30%的黄山旅游者游览黄山前后要游览1~2个古村落。古村落已经成为近程市场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模式

(一)所有制形式

从所有制形式看,皖南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有的是国家所有,如潜口民宅、龙川胡氏宗祠;有的归集体所有,如古村落中的祠堂、牌坊、水口园林、水系、道路和土地改革时划归集体的大户人家的房产等;有的属于私有财产,如古村落中绝大多数民居;有的属于企业所有,如旅游股份制企业恢复的人文景观等。总体上,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以集体所有和私有财产为主体。

所有制形式不同,权益关系不同。皖南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相当一部分属于私有,古村落旅游开发者妥善处理好村民利益尤为重要。

(二)经营模式

皖南古村落旅游企业主要是内资企业,目前经营模式大体分为四类。在不同经营模式中,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不同,收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租赁经营。租赁经营者有的是国有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有的是民营企业,大都以利润或税收包干加提成的形式租赁古村落最精华的古建筑作为景点以吸引游人。游览户和全体村民虽然都不同程度上享有古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租赁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或企业,本身有发达健全的营销网络体系,资金雄厚,开发力度大,能够迅速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形成接待规模。

股份制经营。村集体或村民一方以有形旅游吸引物入股,另一方以资金入股。由于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东之间容易形成合力,促进古村落的开发。

集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一般由村办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保护,古村落旅游收入是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游览户和全体村民都能充分享受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收益。根据需要和能力,一部分村民直接在古村落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国营。潜口民宅系文物部门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潜口周围不便保护的10座明代典型建筑集中建于一处而形成的村落型的明代山庄。文物部门将其辟为游览点,收入所得主要用于弥补文物保护和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所需相关开支。

三、古村落旅游开发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同类景点过于密集,主题基本相同,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者选择旅游地首先考虑的是景点的知名度和特色。皖南古村落旅游地类型相同, 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虽然有个性特征,如棠樾以牌坊群见长,唐模以水口水街闻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众,但总体上个性特征不足以弥盖共性特征,同时,众多古村落彼此之间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 km),都在挤观光旅游独木桥,客源市场的替代竞争不可避免,以致位于相对区位劣势的古村落进退两难,每年只接待旅游者1~2万人次,停滞不前。

要从激烈的客源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部分因资源特别出众、名流政要到访率高而成为最著名的古村落景点外,如西递、宏村、棠樾,其他古村落应该以古村落为基本依托,走自己的路,推出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出奇制胜,以互补竞争代替替代竞争。如徽州区蜀源村,以古村落为基本依托,结合青山绿水、山野田园风光、无污染食品、经济住房、古朴民风,推出了“休闲养生”旅游。由于游人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每位旅游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过去观光游览的10倍。又如徽州区唐模村,在一般古村落游览的基础上,增加自助拓片、吃农家饭、看徽州民俗表演等很受旅游者欢迎的参与性项目,还将村幼儿园高年级班办在水口园林中的学堂里,不时传来着古装的幼童习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的朗朗声,给古村落增添了几分古韵。

(二)交通通而不畅,有路无车

以黄山、屯溪为结点,以黄山至屯溪的205国道或103省道为界,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大体上分为东、西两大片。西片主要包括宏村、西递、南屏、关麓、卢村等古村落。东片主要包括棠樾、唐模、潜口、呈坎、蜀源、槐塘、许村、雄村、渔梁等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大多数离国道、省道不超过5km。目前的交通状况是通而不畅,有路无车,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线的公路等级不高,没有通达古村落景点的固定旅游专线班车,散客想到古村落旅游,要么临时成团跟旅行社团队走,要么包车,要么几经辗转,非常不方便。2001年,皖南旅游区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表明,散客占全部客流58.79%。有路无车,等于主动放弃了已经到达村口的古村落潜在旅游者。

必须以黄山、屯溪为结点,通过种种优惠措施,引导客运户开行东片和西片连接主要古村落旅游点的环行旅游专线客车,为散客前往古村落旅游提供便利条件。

(三)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联合国机构和中国政府设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利用古村落发展旅游,可以为保护文化遗存筹集资金,改变为保护而保护的传统保护观念,但若处理不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可能竭泽而渔。

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气、古风、古韵、古朴、古貌不存,商贾遍地,古村落则变成了新集镇。少数古村落里的新景观,如充满现代气息的楼房,穿街过巷的电线,为了吸引旅游者新建的“古建筑”,杂乱无章的摊贩等,已经让人感到古村落的风韵正在漫漫消失。

要树立“保护第一”、“保护就是资源”的观念,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结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加大保护力度,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和保护性、抢救性维修方案。

(四)主题形象问题

因为皖南旅游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在人们的心目中,皖南古村落肯定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山村,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韵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经失去往日风采,山无往日浓郁,水无往日长流。恢复“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的山乡古村风貌迫在眉睫。也只有恢复山乡古村风貌,打“山乡古村”牌,做活“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与江浙等地的“水乡古镇”相区别。恢复“山乡古村”、“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须从长计议,从眼前做起,搞好规划,加强绿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流水潺潺。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筑,二是名人。皖南古村落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如清代医学家、“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民国北京市特别市长、代总理江朝宗,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均是旌德江村人,革命烈士江上青祖籍旌德江村。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传。如何依托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托古建筑,打“祠堂之乡”、“牌坊之乡”牌,依托乡村名产,打“祁红之乡”、“枇杷之乡”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确的主题,是皖南古村落深度开发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五)村民利益问题

无论租赁经营或国营,还是股份制或集体经营,不论村民的民居是否是游人参观点,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构成的场景,是古村落旅游必不可少的环境,古村落的每个村民及其活动已经成为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古村落旅游的灵魂之一。是否允许村民参与古村落旅游,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发展旅游持何种态度,能否从旅游中获得合理收益,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不妥善解决村民切实利益问题,不给村民因发展旅游而付出的代价(如古民居的翻修扩建和作为参观点的民居内部现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维修古民居希望外观整旧如新,而事实上旅游经营部门只允许其修旧如旧等)予以补偿,古村落旅游氛围将大打折扣,终究会危及古村落旅游开发。

城市:黄山

楼盘名称:黄山歙县国际汽车城

公交线路:2路公交、4路公交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1800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0%,共0栋楼,停车位200个左右

周边配套:歙县国际汽车城紧邻歙县市政广场张曙音乐广场、

与县人民政府隔河相望,

距离5A级旅游景区古城景区商圈仅5分钟车程 、

雄村景区宰相故里7.5公里、

高铁歙县北站7公里、

杭瑞高速歙县出入口约9公里。

新汽车客运站近在咫尺,2路、4路公交车途经项目,

歙州学校、新安学校,大华幼儿园等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标签: [db:tag]

绿叶问答网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备案号:沪ICP备2023034348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