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正文

云南男子3次吃它,3次中毒被抢救,别再用生命去试毒了!

科普 2024年10月06日 06:23 63 admin

一则“云南男子吃菌中毒抢救醒来第一句话:还有菌子吗?”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当事人表示,自己确实喜欢吃菌子,但那次是吃了没炒熟的见手青而中毒,以后会炒熟再吃,这并非他第一次因吃菌中毒被送医抢救,他前后已中毒3次,自己都想不通为何还会中毒,对此,网友们纷纷调侃,“真是拿生命在吃菌子”“这该多爱吃菌子,才能中毒这么多次还不放弃”。

每到夏季,云南野生菌大量上市,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或者用错误方法烹饪野生菌,导致中毒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前不久,就有“女子吃野生菌出现幻觉一直扯线”“男子吃野蘑菇拿银镯试毒进医院”“昆明一女子吃菌中毒后产生幻觉在病床上隔空捋线”等报道接连登上热搜,种种离奇又荒诞的中毒“名场面”,让不少网友表示“想亲自去云南‘试毒’”。

对中毒者痛苦又危险的经历进行调侃,显然并不合适,要看到“试毒”背后的生命健康风险,不能真把中毒当娱乐,一旦因吃菌子中毒,轻则出现幻觉,产生“小人国幻视症”,重则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甚至失去生命,后果不可谓不严重,不论多喜欢吃菌子,都应该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对各类野生菌有充分的了解,从正规渠道购买可食用菌种,并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烹饪处理,避免“病从口入”。

云南男子3次吃它,3次中毒被抢救,别再用生命去试毒了!

对此,云南当地也一直在开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科普工作,制作各类创意宣传语与海报,引导市场开办者和加工经营者不随意采摘、出售、加工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在中毒事件高发地区,工作人员还会通过入户宣传、召开会议、粘贴宣传画、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来科普宣传,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野生菌交易市场的监管,及时清理和查处有毒的和不能食用的野生菌,严防有毒野生菌流入市场和餐桌。

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改变部分食客“拼死吃河豚”“玩命吃菌子”的心态,让他们放弃侥幸心理,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些人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方面是因为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辨毒能力和烹饪技术有“迷之自信”,一方面也是因为经验主义作祟,觉得自己之前吃菌子都没事,这次肯定也能“安全下车”,野生菌种类繁多,很多毒菌与可食用菌又长得十分相似,极难鉴别,一旦不慎误食,或者因为烹饪不当,没能彻底去除毒性,就很容易出问题。

对此,除了继续做好科普宣传、市场监管等工作以外,不妨再多一些“有牙齿”的举措,让食客们不敢再随意“试毒”,对于多次因吃菌中毒被送医抢救的“老饕”,不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其进行重点盯防,定期上门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必要时还可依法进行处罚,以强有力的外部规制手段,改变他们“一直吃菌一直中毒一直不改”的状况,也可以考虑推行“同桌责任制”,让同桌人共同履行安全监督义务,一旦因吃菌中毒,同桌人未履行劝阻、制止等义务,也需承担连带责任,进而通过“连坐”的方式,提高整个社会的野生菌食用安全意识。

也可以从野生菌产业链入手,加强源头治理,尽力减少消费者自行采摘、购买、烹饪野生菌的比例,从报道来看,不少中毒者都是自行采摘野生菌食用,由于辨别能力不强、烹饪技术不过关,导致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对此,不妨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大力推动野生菌产业发展,由专业的菌企从农户手里统一收购,进行专业的加工处理,将野生菌直接变成安全性更高的各类菌菇产品,既能减少消费者与毒菌的“亲密接触”,也能形成产业发展与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让“试毒”不再成为美食的代价。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亲朋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这首魔性的云南民谣,虽然听起来有些“骇人”,但也不失为朗朗上口的“野生菌防毒宣传语”,让更多人意识到野生菌中毒的可怕性,放弃盲目“试毒”的危险行为,这首民谣也算“功不可没”,要继续做好野生菌防中毒工作,也还需各地各部门多开动脑筋,与时俱进地创新宣传与管理方式,筑牢食品安全的每一道防线。

绿叶问答网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备案号:沪ICP备2023034348号-16